陈桥兵变、黄袍加身,这一幕让刚过而立之年的赵匡胤一跃成为了新朝的皇帝,开始了他不平凡的帝王生涯。然而,老天并没有对这位新晋皇帝放水,而是给他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难题。那个时候,周围的割据政权虎视眈眈,随时可能对他的新政权发起挑战:北面有契丹和北汉,南面则是南唐、南汉与后蜀。这些敌人虽各自为政,但他们的存在都在威胁着赵匡胤的江山。要想稳固自己的皇位,赵匡胤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应对这些地方势力。
面对如此众多的敌人,赵匡胤自然开始精心挑选第一个打击的对象。他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了契丹。契丹这一外族强敌,不仅擅长骑战,而且战斗力极为凶猛,屡屡横扫中原,让人闻风丧胆。然而,作为外族的契丹,不管怎么说,还是得“攘外必先安内”。面对这种强敌,赵匡胤心知肚明,除非没有其他选择,否则最好不要轻易招惹。
接下来,北汉成为了赵匡胤的另一个选择。北汉距离大宋的都城不过咫尺,随时可能威胁到赵匡胤的统治。然而,北汉并非等闲之辈,不仅军力不弱,还有契丹的支持。一旦与北汉开战,恐怕会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国际冲突,且战斗的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,打下北汉的胜算并不大。
展开剩余69%然后是南唐,位于江淮一带,土地肥沃、资源丰富,百姓富裕,确实是一个诱人的目标。可是,南唐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。南唐不仅兵员众多,且战舰横行,依靠长江的自然屏障,防守固若金汤。考虑到南唐的强大,赵匡胤最终决定将其放在一边,等待时机再做打算。
至于南汉,那地方远离中原,湿气重,不适宜长期征战,赵匡胤决定先不理会,待有机会再行处理。
在一番权衡之后,赵匡胤的目光终于落在了四川——当时的后蜀。后蜀虽地处西南,但和江南一样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,土地肥沃,百姓富庶。然而,后蜀的皇帝孟昶却并不理政,只知道游山玩水,纵情享乐,国人对其并不忠诚,民心早已动摇。再者,四川的美女也是赵匡胤心动的原因之一(哈哈,不好意思,打住)。最终,赵匡胤决心出兵灭掉后蜀,稳固自己的西南边疆。
那么,谁能承担这次出征四川的重任呢?赵匡胤考虑了很多人选,但最后他决定从自己的部下中挑选可靠的将领。经过一番考量,赵匡胤锁定了两位将领:王全斌和刘廷让。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两位幸运儿的背景。
王全斌曾是前朝的侍卫,他在当时的政变中表现得异常英勇。当许多侍卫头目选择逃命时,王全斌却独自带着几名手下保护皇帝,直到皇帝被射杀。他的忠诚和英勇,在战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此后,王全斌参与了许多关键战役,立下了赫赫战功,尤其在平定李筠叛乱时,他担任主帅之一,指挥得当,力挽狂澜。赵匡胤登基后,王全斌依然被委以重任,曾在北方边境与北汉作战,攻下了重要的军事重镇乐平。从王全斌的履历来看,赵匡胤选中他,既因为他英勇善战,更因为他忠诚可靠,值得信赖。
刘廷让出身于武将世家,家族在唐朝末年曾有过显赫一时的地位。由于争夺继承权问题,他的父亲被弟弟所杀,刘廷让侥幸逃脱,四处漂泊。最终,他成了赵匡胤的部下,得到了赵匡胤的器重。在赵匡胤即位后,刘廷让很快得到提拔,迅速升任重要职务。几年的时间,他从禁军统领一路晋升,成为了掌握实权的核心人物。赵匡胤非常信任刘廷让,将大军交给他,心中十分放心。
公元964年11月,赵匡胤下令正式进军四川,为了避免敌人集中兵力反击,也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,他将部队分为两路。王全斌担任主将,率领禁军两万和其他州兵一万人,从陕西凤县出发;刘廷让则担任副将,率领禁军二万,由湖北秭归沿长江西进。
王全斌果然不负重托,他率领的宋军一路过关斩将,仅用了三个月便攻克了鱼关、阳平关、剑门关等素有“天险”之称的要地,顺利逼近成都。公元965年1月,后蜀皇帝孟昶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决定献城投降,宋军顺利进入成都。
刘廷让方面同样不甘示弱,他从长江一路西进,连破夔、万、施、开、忠等峡中诸州,虽然因为路途遥远稍稍滞后于王全斌,但最终还是成功抵达成都,功不可没。
这场出征后蜀的战役,以赵匡胤精心部署、王全斌与刘廷让的勇猛指挥,最终顺利完成任务,进一步巩固了赵匡胤的统治基础,也为大宋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利鸿网配资-利鸿网配资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网-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