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996年5月的午后,你的安全帽歪了。”李讷抬头笑着提醒,刘源顺手把帽沿扶正,“大姐姐,帽子歪不歪不重要,坝体要正。”简单一句玩笑,把时间拉回到那张如今在网络上频频出现的黑白照片——刘少奇之子与毛泽东之女肩并肩站在三峡工地,脚下混凝土仍冒着热气。
照片表面看是两位后人的偶遇,实则暗含数十年的筹划与等待。1992年,全国人大通过《三峡工程议案》,13票反对、177票弃权的数据在史册里并不耀眼,却意味着休眠多年的设想正式启动。议案的附带条款要求媒体以负责任的态度记录工程进程,《中华儿女》杂志于是策划了“长江行”笔会,主编李讷主动揽下采访重任。
很多人以为李讷始终隐身,其实自80年代初重返北京后,她一直默默写作、编辑,脾气与父亲相似,话少、劲足。这一次,她既想为杂志搜集一手资料,也想亲眼看看母亲杨开慧曾写进信里的“大河高山”,于是与十几位记者同行南下宜昌。
同一时期,刘源在武警水电一总队担任政委。1994年开工时,他带着两千多名官兵驻扎在三斗坪,打的是“军字牌基础”。夜里钻爆声响彻江谷,他和战士蹲在水泥防护墙后记录震动数据。有人笑他“不像大首长”,他摆摆手:“我就是个施工员,爸当年也是这么下矿井的。”
正因如此,当李讷抵达工地,陪同人员故意没先通知刘源,担心两人寒暄耽误指挥进度。直到参观尾声,现场才用对讲机喊:“政委,北边引桥来了一位老朋友。”刘源停下望远镜,小跑过来,在众人惊讶目光中给李讷敬了个极标准的军礼。那一抱,尘灰四溅,旁边干部忍不住鼓掌。
“你越长越精神,鼻梁比小时候挺多了,跟少奇叔叔一个模子。”李讷笑出褶子。刘源顺势又站得笔直一些,玩心不改:“大姐姐,我现在不用仰脖子看你啦。”一句俏皮话,把对方从紧张工地氛围里拉回到中南海旧时的草坪——那时他们还是追着风筝跑的小孩,谁也预料不到家国风雨。
许多人担心“毛刘之争”会让后辈疏远。实际上,两家长辈早在1960年代初就有合作工程的共识。1958年毛主席沿江考察,提出“高峡平湖”概念;1960年刘少奇再赴三峡,重点询问坝址地质构造。两位国家主席没赶上真正破土,留下一个搁置三十余年的课题。也正因如此,刘源才会指着脚下的主河床对李讷说:“这,是他们俩共同的蓝图。”
1996年的工地条件并不浪漫:岸坡杂石、烈日炙烤,昼夜温差逼出裂缝预警。李讷戴着厚重耳罩,听不清爆破声后工程师的口令,却能看到刘源反复确认安全距离。她随笔记下:“军人的精细,记者的镜头未必拍得全,但这里的每一下呼吸,都藏在共和国未来的电表里。”
短暂相聚后,刘源要回到指挥站。两人互相推让送别,最后还是李讷摆手:“你忙正事,我下次再来。”同行摄影师抓拍到他们最后一次握手——灰手套与白手套在半空相交,构图朴素,却被刊物编辑选作封面,标题干脆:“愿景·传承”。
三峡工程自1994年大江截流,到1997年首期蓄水,再到2003年船闸通航、2009年全部机组投产,节点清晰得像时间刻度。许多亲历者后来调离、退伍,李讷也不再多谈往事,唯一谈到那张照片时,她用长沙口音轻轻一句:“历史,总要有人接手。”
刘源2013年离开一线,转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时,有人拿旧照取笑他“发际线再也不像年轻时那样帅了”。他哈哈大笑:“没事,坝还在发电就行。”言语粗枝大叶,却透出老兵对江水电光的另一层情感——那份沉甸甸的嘱托已变成看得见的千亿度电。
照片原件现存于《中华儿女》杂志社资料室。胶片微微泛黄,底边写着一行钢笔字:“1996·三峡坝区·李讷、刘源”。每逢杂志社举办展览,总有访客在此驻足。有意思的是,最多停留的观众并非年轻学生,而是中年男士,他们把孩子叫到身边,指着照片耐心解释:这不是普通的握手,这是两代人完成一件事的瞬间定格。
或许几张银盐胶片撑不起宏大的家国叙事,但它们提供了某种可感知的连结——从孙中山的设想,到毛泽东、刘少奇的倡议,再到邓小平、江泽民的决断,长江水位一次次抬升,岸边灯火一盏盏点亮。照片里微笑的两个人,只不过恰好站在了波涛与水泥之间,替前人看见梦想成形。
利鸿网配资-利鸿网配资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网-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