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东革命史上,有三个村庄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而频繁的角色。
莱阳万第水口村
万第村可谓是一个多面性的地方,既有光辉的一面,也有暗淡的过去。
在胶东的红色革命史中,这里曾是革命的心脏地带,涌现了包括宋海艇、宋海秋、宋云甲、姜宗泰(林月樵)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先驱。
然而,这个村庄也有它阴暗的一面,曾经是胶东反共的一个重要据点。赵保原曾在这里长期盘踞,而赵百原、徐元义、徐元沛、贾丕钦等叛徒也曾在此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害。
水口村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自古习武,村民们民风刚烈,清朝末年,水口村曾与捻军展开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,展现了这片土地的抗争精神。
90多年前,这里再度成为焦点。1925年11月,身为国民党党员的宋海艇,背负着共产党员的身份,抛下了济南的一切,用15块钱作为路费,踏上了回乡的路。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莱阳播下的第一颗种子,肩负着点燃革命火种的重任。从此,水口村成为胶东革命的发源地之一。
翌年春,宋海艇在水口及周围村庄发展了8名党员,其中包括水口村的宋海秋和宋树堂,这是党在莱阳发展的首批党员。1928年1月,李伯颜来到水口,与共产党员宋海秋建立了联系。
展开剩余79%3月,在水口村宋玉桂家中,中共莱阳县委正式成立,这是胶东地区的第一个县委,李伯颜担任书记兼组织委员,孙耀臣担任宣传委员。
1932年5月22日,张静源来到莱阳,水口、万第、灵湖小学和莱阳二乡师等地成为他开展党的工作的核心基地,迅速发展了大量党员。
1933年6月,张静源在水口村成立了中共莱阳中心县委,这是胶东的第一个中心县委,张静源任书记,委员有刘松山、宋化鹏、宋云甲、李仲林、谢明钦、宋玉桂等。
然而,不久后的9月,张静源召集刘松山、宋化鹏、宋玉桂等在水口村宋玉桂家召开会议,决定撤销中心县委,重建莱阳县委,黄日宾成为新县委书记,委员有王之凤、刘仲益、贾丕钦、李仲林、宋玉桂和左武堂。
10月10日,原中心县委成员在水口村举行了各区委和重点支部负责人会议,宣布了新一届县委的成员。
文登沟于家
文登是天福山起义的发源地,对于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贡献巨大。
文登的革命历史自早期便涌现出大量革命先驱,而沟于家村成为了文登革命的重要据点之一。
沟于家村有着一对著名的兄妹——张修己、张修竹和张修英,三人深深扎根于家乡革命事业。张修己担任过沟于家小学校董,而张修竹则是夜校的教师。
1935年阴历9月底至10月初,胶东特委在文登县沟于家小学召开了军政联席会议,决定成立暴动指挥部,并确定了暴动的计划。
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张修己参与了“一一·四暴动”,并担任了第二大队的政委。暴动失败后,张修己迅速回到沟于家村,在家中召开紧急会议,成立了文登临时县委。
1936年初,理琪从上海来到文登县西字城村,并通过张修己的帮助,顺利抵达沟于家村。此时,革命事业面临重重困难,然而理琪坚定不移,继续在张修己家中完成了一篇重要文件《给胶东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》,并在沟于家的庙中大规模印刷。
同年,理琪和张修己、吕志恒等一众革命志士继续在沟于家讨论并规划胶东革命的未来,直至1937年冬,理琪出狱后,第一时间赶到沟于家与其他领导共同筹划重建胶东特委。
12月24日凌晨,起义队伍从沟于家村出发,前往天福山发动起义。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和艰难的形势,最终,革命力量成功集结。
安香于家
安香于家村,坐落在蓬莱区刘家沟镇的西部,是胶东西部革命的重要发源地。这里的故事从一个富裕的于姓家庭开始,这个家庭的三兄弟在胶东革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于仲淑、于眉和于寄愚三兄弟都是知名的革命人物。由于家庭条件优越,三兄弟年轻时都曾远赴北京求学,其中于眉还在北大学习。
1926年前后,于仲淑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。随着抗战爆发,1937年8月,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,回到了家乡,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。安香于家村成为了蓬莱地区共产党早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。
由于白色恐怖严重,党的活动大多是在秘密进行。于仲淑的家成为了这些秘密集会的聚集地。
1937年11月,蓬莱县第一届中共县委成立,兄弟中的于眉担任了县委书记。
1938年2月3日,蓬莱县的抗日起义在西宋家村宣布成功,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3大队成立。于仲淑担任大队长,于眉担任政委,而于寄愚则被任命为参谋长。
安香于家的革命历史中,共有6人牺牲,且参军人数超过140人,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这些村庄不仅见证了胶东革命的辉煌历史,也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奋斗,直到今天,它们仍然是这片土地的革命记忆的见证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利鸿网配资-利鸿网配资官网-线上股票配资网-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